高中德育教育现状
学校德育的内容,通俗地说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虽然学生是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十里挑一(甚至是二十里挑一),但智力水平不能等同德育水平。事实上在如何做人的道理中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重点高中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从培养新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看,农村重点高中德育教育急待改革与创新。
一、现状
1.德育教育这一手“软”高中教育正处在学生由少年走向成人阶段,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德育教育较小学、初中阶段都要“软”,所开设的政治课程事实上离学生如何做人相去甚远。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没有部颁的课程标准,没有适合高中特点的鲜活教学内容,没有完备的评价体系,没有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没有必要的德育教育资源,没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是此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多的是以“堵”代教,通过制定各种纪律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即不准做的要求多,但做好了的关注却很少(校内的三好学生也只有10%),学生德育水平高低更没有与升哪类大学直接挂钩,事实上德育教育这一手比智育教育,甚至体育教育都要“软”。
2.教育环境不够净化德育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方面,在社会和学校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一个诚信危机问题。特别是干部队伍中揪出的那些贪官,昨天还在大会小会上信誓旦旦大讲要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结果在背后大肆贪污、索贿受贿,参与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这种极少数领导干部“两面人生”对高中生诚信不能说没有影响。商业上普遍存在的欺诈行为学生更深有感受。学校里的不诚信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如为了应对上级名目繁多的检查,学校不得不要求学生配合学校进行包装;学校不准学生上网玩游戏,而老师却在办公室里上班时间玩游戏,有时一个老师玩,几个老师围着看。学生耳闻目睹了身边这些不诚信的行为,学校再要求学生讲诚信能有力量吗?
3.学生德育观念淡薄关于如何做人的道理,农村重点高中的学生也都能答出一大套,但他们不能较好地将德育要求内化在行动上。有的学生对公益活动缺少激情,不是把自己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而是喜欢游离于集体之外,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有的不讲诚信,晚自习之后跑到城里上网,夜不归宿,老师谈话之后,保证下不为例。可没几天在别人的诱惑下又翻墙出去上网,老师再次谈话时,却堂而皇之为“宁可受批评,不能背弃了朋友”。有的自我中心意识强,忽视了身边人的利益。如自己在外剧烈运动后感到热,回到教室把电风扇开到最高档吹风,不管其他同学是否受得了,会不会因此感冒。有的同学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看到别人潇洒的消费,自己也打着脸充胖子,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不体贴父母劳动的艰辛,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的学生对敬业乐群,公而忘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厚德载物,达济天下;见义勇为等民族传统精神不屑一顾,缺乏认同感。
二、原因
1.德育教育的机制缺陷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一个人接触社会的时间越长,积累起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生活经验越多。高中学生一般在16—18岁,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其接受新的道德规范的难度越大。此时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不力,其积累的反面生活经验占了优势,就会发展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生动有效,就会使其自觉剔除积累的反面经验,弘扬积累的正面经验和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规范要求,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国家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看起来主要放在各学科的渗透教育中。这固然不错,但现实中各科渗透教育的伸缩性非常大,由于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德育渗透教育都难以到位,实质上是严重削弱了德育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
说德育教育这手“软”,还因为没有把学生的德育水平纳入高考升学之列。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的德育,对学生的德育社会活动有客观详实的记载,是大学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文化成绩再好的学生,德育社会活动内容不佳就不能上重点名牌大学。这是因为一个对他人、集体、祖国冷漠的人不会对人类有所贡献。是此,只有改革和完善目前的德育机制,才能使德育教育由“软”变“硬”。
2.学校教育的功利行为目前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看一所重点高中的办学水平,就是看它的升学率,看它考取北大、清华有多少学生,过一类线的比例有多大。通过纵横向的比较,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就出来了。因此,升学率成为学校发展的硬道理。要提高升学率,必须以加班加点的强化训练为途径,是此,学校不得不顺着升学率这根棒子转。关于德育教育只能把要求编成清规戒律让学生走向“文本”了,对学生中失范的行为只能以“堵”代教。若真正让学生把大块时间用来搞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学校花不起。若一任校长在升学率上扎了牌子,他将成为学校的“罪人”。这种功利行为是从小处和短处着眼的,说到底是一种私利行为。再之,搞好了德育教育未必就没有了升学率。
3.教师对德育教育缺乏责任感目前高中的德育教育理论上是靠所有教师协同完成,表现为教师的示范性,教学的渗透性,与学生的互动性上。然而目前有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不是引导,不是平等交流,而是指责、训斥。对教材中具有教育性的内容,不是去开动脑筋,创设情境,有机渗透,因材施教,而是干巴巴地“教教材”。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不是用激情去激励,用爱心去抚慰,用真诚去感染,而是用信条去训告。这些行为反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育人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的态度问题。
4.德育教育科学研究滞后社会在不断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德育教育应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然而目前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完成“由文本走向生本”的转变。德育教育不是学生对德育知识量的获取多少,而是受教育主体通过社会活动对德育要求内化,即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形成了奋发上进的人生价值观,是否激发了勇往直前的拼搏进取精神。目前有些农村重点高中实行了一种叫做“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即学生的学习、生活、运动都不出校园,这种管理是减少了不少“麻烦”,“净化”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但学生却真正成了笼中之鸟。这种回避现实矛盾的做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即直面德育教育现实,理清德育教育问题,试验德育教育方法,找出德育教育规律,才能提高德育教育效率,达到德育教育目的,使之事半功倍。毋庸置疑,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研究滞后,还没有走出“文本”和被动应对的误区。
5.学生内化的德育知识少德育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都在不断地讲,不断地灌输,但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的不多。这不能简单地责备学生把所学的德育知识忘掉了。德育知识不同于文化科学知识,属于非智力因素,没有情感体验不可能内化。农村重点高中的好多学生从上初中起就离开了家庭和社会,关进了校园这个笼子里。缺少家庭传统美德的熏陶,缺少社会实践交往的真实生活。节假日回家被父母痛爱有佳,相反还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感觉。在学校所受的德育教育主要又是文本教育,远离社会生活,缺少社会体验。是此学生获得的是一些文本中的德育知识。而在内化的德育知识“栏目”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白。